最近,霍启刚在微博上晒出的一组图片登上了热搜榜,引来大批网友赞叹。
霍启刚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天都跟孩子念,但是真的知道背后意义吗?
刚刚过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周末,跟老婆孩子一起去香港二澳村,体验插秧,领悟农民伯伯的辛苦。」
图片中的他与妻子郭晶晶、儿子霍中曦,头戴遮阳帽,卷着裤腿儿,穿着人字拖,在稻田里插秧,满腿的污渍和泥泞配上一家人的笑脸,竟毫无违和感。
在辛苦劳作之后,一家三口还在村民家里吃起了农家饭菜,面对粗茶淡饭却也一脸满足。
网友一直言郭晶晶和霍启刚的教育方式特别好,对儿子一点都不娇生惯养,是最接地气的富三代。
亿万身家的他们,不是用钱砸在孩子的身上,也不是将名牌堆砌在孩子的身上,而是用这种“接地气”的方式,告诉孩子劳动的重要性以及生活的不容易。
一个孩子能走到什么程度,跟父母有很大关系
霍启刚夫妇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去学习。
试问,我们是不是从没要求过孩子做家务?
是不是总是将孩子的一切事务包办好?
从不允许他们做一些辛苦的事情?
身为父母,当然希望孩子可以健康快乐的长大,所以将一切的乌云都吹散,把一切的风雨都遮挡。但是,过度的保护,只会让孩子安逸于父母的臂弯,不愿意长大,甚至在苦难来临时,不堪一击。
适当的“吃苦教育”,不是让孩子感到生活的压抑,也不是向孩子灌输社会中的负能量。而是让孩子体验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的成就感与光荣感,感受劳动的不易,从而尊重自己的成果的同时,也能够尊重别人的成果。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拥有什么样的父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未来能够飞得多高、走得多远,而这些,和金钱无关,只和父母的格局有关。正如吴军老师在《见识》里说的:“一个孩子能走到什么程度,跟父母有很大关系。”
拥有一个大格局、有远见的父母,孩子的未来也不会太差。真正的豪门富家,并不仅仅是富在金钱,更应该是富在学识、人品、教育;真正的富养,并不是一味砸钱,而是身体力行给孩子精神上的富足。
相反,如若对孩子有求必应,那么孩子便会成为巨婴,骄纵蛮横,不知感恩,一味索取;便会成为温室中的花朵,禁不起风雨的摧残。
电视剧《都挺好》火了,从中我们能够看到苏家父母的溺爱对于两个儿子极大的伤害。苏明成娇生惯养,在家里从没受过委屈。在这样一个不富裕的家庭,他提出要旅游,苏母毫不犹豫地选择支持。在这样的有求必应下,苏明成成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在工作上碌碌无为,在生活中任性而暴躁,在家庭中啃老懦弱,甚至可以毫无负罪感地对自己的亲妹妹大打出手。没有吃过苦,不愿意吃苦,便不明白“不劳动者不得食”的道理,所以就想要走捷径,赚大钱,最终不仅被骗了钱,还丢了家庭。
“有些苦,还是要吃的,躲不掉的。”苏明成在最后感悟道。
股神巴菲特说:“吃苦,会让人一生受益。”
股神巴菲特曾说过:“吃苦,会让人一生受益”。他不但自己吃苦,也让孩子吃苦,学会自食其力。家里的豪车从不接送孩子,要想得到零花钱,孩子们必须用扫地、擦窗户、给花草施肥浇水等家务劳动来交换。成年后就不再给零花钱,即便是创业,巴菲特也让孩子自己去找银行贷款。
正因为这样,巴菲特的三个孩子,从小就知道钱要靠自己赚的道理。
被誉为音乐界的“沃伦·巴菲特”的彼得前几年出版了一本书《做你自己》,他的父亲巴菲特在给他的序言中写道:彼得的人生全凭他自己打造。他衡量成功的标准,不是个人财富或荣耀,而是对广阔世界所做的贡献。
事实上,彼得的人生的确全凭自己打造。
19岁,彼得投身音乐创作,身无分文的他求助无果,没有得到父亲资助,只好在报纸上刊登广告,为人们提供录音服务,每小时35美元,每周赚一两百美元勉强度日。
30岁,他想向父亲借钱换大房子,巴菲特却说:“你应该像其他美国人一样贷款买房,然后凭自己的能力把贷款还上。”
于是,他只好自己咬牙贷款买了房。
后来,彼得想把音乐舞蹈剧《魂》推向巡回演出,他再次向父亲借钱,巴菲特又说:“你先去筹到90%的钱,剩下的10%,我再借给你。”
于是,彼得只好四处筹钱并向银行贷款。为此,他一度被调侃为“世界首富的穷儿子”。
巴菲特看似对儿子小气无情,实则留给彼得的却是一辈都花不完的精神财富。正如彼得自己所言:“父亲那么做,只不过是想让我自己去经历和懂得生活,父亲的爱不是金钱而是信任。”
真正有格局的父母都懂得对孩子在物质上克制,在精神上慷慨
多少父母,总想着,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累不能让孩子受累,于是在物质上对孩子有求必应,最后换来的却是一个只会啃老的巨婴。
财富是流动的,权利并非永恒。给孩子留下的人生最宝贵财富,不是金钱,而是创造金钱的能力和一生承袭的教养与精神内涵。纵使家财万贯,也要培养孩子自食其力,让他们知道生活不易,财富并非凭空飞来。
反观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孩子,生在普通的家境,却过着“富二代”的生活,养尊处优,少时不知柴米贵,长大不知天高地厚。
这和父母的教育方式紧密相关。
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么首先要学会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的困境。”有些苦,需要我们的孩子尝一尝,可以是平时家庭中的家务,可以是在他年龄能承担的体力劳动范围内的体力活,可以是某次自己单独游玩的经历。
在哈佛大学一项历经了75年的儿童心理社会变量和预测晚年健康幸福的生物学过程研究中发现,做家务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表现更好。
家务是孩子更有可能成为快乐、健康、独立的成年人的最佳预测因素。所以,让孩子吃苦不是目的,吃苦背后的价值才有意义。
杨绛曾说过:“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苦便是最好的养料。放开爱的藤蔓,让孩子吃苦,养成坚忍的性格,独立的品格,不凡的逆商,获得一生受益的财富。
父母精神的富足、灵魂的高贵,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父母精神的富足、灵魂的高贵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并在他未来的人生之路中成为指引前行方向的灯塔。当父母抛弃一味的物质满足,用自己的行动和人格去影响孩子的言行,树立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正确认知时,孩子的精神世界才会变得富足。
0 Comments